5/05/2009

人生的第一個chagall


當年一個二十四歲的白俄羅斯猶太小子,離開自己的故鄉,經過一段周遊列國的旅程後身無分文,來到1910年巴黎Montparnasse。在這個傳奇的國 際藝術集散地,藝術家窮的富的都混在一起,共享咖啡館、酒、女人、以及picasso帶起的立體主義。Chagall並不離群,卻能排拒 Montparnasse一切的引誘,確立自己獨當一面的風格。在短短幾年間,他爆發出非常精彩的創作力。

的而且確,巴黎畫家對"傳統視點"的種種挑戰和突破,對Chagall有絕對的影響。但讓他能夠一面吸收異地陽光,一面盛放與別不同的風格,一切源自頑固的鄉愁、其猶太人的身分和文化、以及濃厚的創作慾望。

可 是Chagall的第一個個人展覽並非在巴黎,而在1914的柏林。也許巴黎已經被各種“主義”擠得水泄不通,反而德國對表現主義的熱切讓他有更大的發揮 空間。同年Chagall回鄉結婚。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列寜新政府對舊藝術的保育和對新藝術的倡議,讓Chagall一度成了藝術委員會的負責 人。還有USSR廢除針對猶太人的苛政,讓Chagall全面享受創作的自由。可是隨著列寜的逝世和獨裁的史達林掌權,很快蘇聯的藝術氣氛變得單一和政治化。

***
中學時如被問到喜愛那一個藝術家,我會回答印象主義的Renoir。一方面自己所認識的畫家實在非常有限,除了Picasso之外就只懂幾個印象主義的畫家。對當時的我來講,Picasso太古怪和抽象,Manet太寫實,Monet又太朦朧。所以對Renoir的偏愛並非本於藝術上的認識,而是Renoir那些朦朧中又不乏人物表情的細膩描繪,剛好刺中了少年僅有的情感區域。

由高中升上大學,如被問到同一個問題,我會說Klimt或者Schiele(其實喜愛Schiele多點)。因為開始斗膽畫漫畫的我,覺得日本漫畫線條和造型的極致,其實就是Klimt和Schiele。但有時又計算地覺得Schiele人愛我又愛,好像跟大隊没主見。所以之後有機會接觸到西方藝術史,我找來了Munch和Chagall。他們古怪的路數更能刺激到我,有一眼看上去攝人的能量,同時又有慢慢看才浮現的深層感覺。

但我從來沒有認真的去讀任何一個畫家的生平,彷彿所有我應該要知道的東西都已經畫在畫布上了。設計系對“有效傳達意念”的訓練,或多或少逼使我要求作品的獨立性,即是觀眾不需要知道太多的背景資料,單看作品就能領悟作者的意思。我學習的次序一向是先知道作品想表達的主題和動機,然後是表達的手法和效果。打個比喻,就是隨著香味去挑一朵最誘人的玫瑰,從花瓣開始品嘗它的美麗,然後才看看它下面那一把泥土的成份。

今次因為要交一份用法語寫的藝術作品分析,有機會逐字逐字的讀一本Chagall的畫册。先了解他的生平和時代背景,然後才挑一幅作品去分析。用同一個比喻,就是先了解那片田、以及它附近的山河,然後隨便挑上田野裡任何一朵花,我都可以嘗試說出它的共同性和獨特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