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2009

(趕及出爐的)2009年回顧

魚:應妳的要求寫09年的回顧,算是新年禮物囉!

很久沒有寫「年度回顧」。對上一次已是中學時代,每逢年尾都會以寫日記排解少年的寂寞。可能自從上了大學之後,年尾都能跟女友共度佳節,把過去一年的不快都統統忘掉。而今年,一方面和女友分開了,另一方面我在巴黎沒有甚麼朋友,所以沒有任何聚會。加上巴黎人在這個時候都留在家裡開派對,留下冷清的街道和漆黑的店鋪,而且天氣預告這兩天會下大雨,所以元旦沒有甚麼誘因讓我離開房間。

容我再多寫一點「前言」,以說明寫「09年回顧」的困難。來到法國一年四個月有多,生活很多方面都安定下來,不過學業上和工作上都仍然是見步行步。因此我每多在學期尾和暑假尾「自我反省」,戰戰兢兢地數自己的功過。年尾,正是學期中,心情反是平靜。今天我畫了三張漫畫,差不多完成第三個故事。唯一念掛的是香港的朋友和家人,知道你們在香港過「熱」「鬧」聖誕,我也想參一腳呢!

一月
剪頭髮:頭髮差不多半年沒剪,長得不能用髮泥,好像乞丐一樣……剛跟嘉露搬到新studio一齊住,便托她給我剪一下。效果不是很理想,因為我要求多多,但總算把 「兩邊剷青」和「小馬尾」重現了。
第一次賺歐羅:在網上找到一份展覽會半晚雜工。一間台灣和法國合作的傢具設計公司招人。在那裡遇到一班台灣男留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留學故事。有人來此當半年交換生,有人已經來了八年,有人半途綴轉工作居留。第一次賺歐羅,一張五十元、一張十元、一張五元和一個二元硬幣,感覺相當興奮……因為不用再給對換率欺負了!
Angouleme漫畫節:來到風景宜人的小鎮,參觀一連四天的展覽,看到法國漫畫專業和業餘、主流和另類……也消除了自己的一些疑慮,打消了上漫畫學院的念頭,立心進大學。

二月
借錢:能夠來法讀書,都是因為朋友借我一筆可觀的錢。可是不到半年就花得得七七八八,連交下學期的學費也有困難,只好再向朋友攤手板……多謝他的支持!
分手:
放下了一段拖了很久的關係,但至今仍未能揮走罪咎,仍然不敢直望過去任何時光。只願大家努力活下去,勇敢面對生命的挑戰。
velib:申請了一年二十九歐的單車證,可以無限次使用巴黎街頭的公共單車。以單車代步非常符合我的生活節奏,也省下了一大筆交通費。曾經在下雨天跌倒過一次,把手肘的皮磨破了。冬天騎單車也不大好受……
參觀巴爾扎克館:房子的結構很簡單,讓人驚訝的是那個龐大的《人間喜劇》,還有實現這個鴻圖偉略的作息時間表。

三月
參觀:gustave moreau和rodin的展館。還去了電影資料館,了解電影早期的發展。

四月
參觀:piscasso美術館、 delacroix故居。學校有一美術史入門課,介紹到野獸派,所以到現代美術館去看關於野獸派的展品。
有朋自遠方來:朋友跟女友來法國玩,在我家短住數天。多謝他幫我把香港的東西帶過來!
搬家:由第七區(巴黎鐵塔所在區)搬道第十三區(華人區)。房間大了一點,景觀開陽了一點,租金便宜了很多,地理和交通差不多,由中間偏西搬到中間偏東。進一步減低生活支出。

五月
參觀:Petit Palais(小皇宮)和幾條蓋了Art Nouveau建築的街道。也是美術史課的功課之一。用法文寫長篇大論的所謂藝術評論,難為了改功課的老師!
有朋自西邊來:在英國讀書的香港朋友來到巴黎,跟她的香港舊友周遊法國,所以順道跟我短聚。自中六認識她,多年來只能用電郵跟在英國讀書的她通訊,這次終於可以面對面聊天!

六月
六四:看看巴黎怎樣悼念六四二十週年,也重看了《天安門》一次。看到法國把六四責任、人權問題、西藏問題、中國發展放在一起看,比較起香港主流傳媒孤立和忽略議題,高下立見。 
街頭慶典:夏季音樂節和同性戀遊行,視覺和聽覺享受很豐富!

七月
法國國慶:湊一下熱鬧。
告別/認識朋友:在學校認識的台灣朋友將到里昂讀書,互相拜訪對方的家,並分享大家的作品。希望她可以在自己的領域有所成就!
打工:替房東在洗衣店打掃,半小時的工作有十歐,高過最低工資!
工作:在月尾找到一份中餐館工作。一次過賺得一年生活費,就別管它如何無聊。很多華人,有早期的香港和潮州移民,也有近期內地移民。
有朋自東邊來:零二年到日本study trip時一個人在東京stay behind,在街上幫一群女孩拍照,之後其中一個女孩主動結識我,可能想交個講「英語」的朋友吧。我們自此久不久寫信聯絡。她後來到了捷克讀書,也有寄我明信片。現在她在德國學陶瓷……剛好來巴黎上workshop,我們得以久別重聚。那天我得上班,她也只是在巴黎轉火車,但是我剛好能在下午休息時間,陪她由gare du nord火車站乘地鐵到gare du Lyon火車站,相當幸運!

八月
工作:日與夜的工作。萬分無聊當中,認識了一個在大陸唸過藝術的侍應生,他比我大十年有多,在法國當了十年的黑市居民,現在以「家庭團聚」為由跟老婆(在法國認識的中國人)和女兒(在法國出生)入籍法國。一個思考靈活的男人。
參觀:在僅餘的休息日到fontainebleu參觀,還遇上了美國同學Sandy(在法國IBM工作至退休)和他的越南老婆(也是我們的同學),一對甜蜜的夫婦。

九月
工作:同一份餐館工作。這間餐館人事問題非常多,上下層互相不信任,大家以過得一天得一天的態度工作,常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連經理和老闆也是這樣!)
參觀凡爾賽:單是參觀那裡的花園就花了一整天。很多一家大小、男男女女在這裡郊遊。
世界遺產日:參觀法國最早的證券市場,那裡現在成為博物館和舉辦國際會議的地方。打算參觀紅磨坊,但排隊排了兩個小時,才發現人龍太長,自己沒有機會進去。下一年要早上七點去排!

十月
La Nuit Blanche:巴黎一年一度的晚上活動,這次我們不再去要排隊的節目(上年排了三個小時,看了一齣莫名其妙的機械兔音樂會,我們稱它為「世紀大騙兔」)。我們也去了巴黎聖母院看水晶藝術裝置。盧森堡公園有一個超巨型的Disco ball吊在半空,把照上去的燈光反射到周圍的建築。我們不排隊進內參觀,在門口遠遠的看兩眼便算。
郊遊:十月是栗子的收成期。為了節省車費和探索新地方,不再去上一年已經去過的Montmorency,而到附近的Verriere樹林。我們也比上年早一個星期出發,免得掉下來的栗子被虫蛀。可是這個樹林的栗子太小了,沒有甚麼肉吃。那裡拾到的橡樹果是難以食用的,很苦,要曬太陽才可除去苦味。
工作:到了十月中開學前一天,才把餐館工作放下,賺盡一分一毫。很可笑,要打一份無聊的工作才感受到時間的寶貴……下一年要怎麼賺錢,下一年再打算。可以不用再向朋友攤手板,感覺好得多。在香港的朋友們也要加油呀!
轉學校:因為「巴黎天主教」的語言課程太貴了(一年五千五百歐),所以轉到「新索邦-巴黎三大」去讀(一年一千四百)。第二年學法語,好像沒有明顯的進步。而且這所學校的課程編排得非常差,差到想走堂去看其他東西或自修。提升聽力本身就得靠自己多聽電台。所以當是買個居留……

十一月
網球賽:嘉露的銀行送她兩張票,我們到Bercy的室內網球場看公開賽。那個美國選手的實力和排名都在法國選手之上,所以他輕易勝出。這成了那個法國選手的退休告別賽,在場的球迷歡送他離開。法國觀眾很是投入,氣氛很高漲。但有時太投入了,在運動員發球時吹口哨,球證還得禮貌地請他們安靜。
柏林圍牆倒下二十週年:去了康和廣場看紀念活動。也有留意新聞報導,了解當年東歐局勢。也想起了在柏林旅遊時所見所聞、極權下東德人民的種種生活。
考DELF:這個學期沒有甚麼準備就得考這個試。口語和聆聽考得非常差,但也希望可以「過骨」,免得要考另一個試。

12月
聖誕假期:就是安安靜靜的過。
申請大學:在學校領了一份大學申請表,只能選一科,填上三間有此科目的大學。二月才交,所以現在還在考慮讀甚麼。其實沒有甚麼選擇的餘地……只望能進到大學去適應法語。

總結
在法國的生活,比我想像中「摺」得多,沒有甚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同學都來自五湖四海,各有各的生活。雖然當中有些人很有學識,願意在堂上熱烈討論,但放學後都各自回家。比較熟絡的都是台灣人,他們很隨和,大家的興趣也比較接近。戶外活動大多都是免費的參觀,或者在一些公開慶典湊湊熱鬧。所以多數時間都是在家裡看書、上網、畫畫、寫一點甚麼……有時候我都會懷疑這種生活,跟香港是否一樣。但留學的路才開始了不久,很難說有甚麼成就,還得按計劃一步步去完成。

比較明顯的分別,就是現在所有的行動都是自發的,不需向其他人負責。所以沒有甚麼壓力,也會以較多的耐性去對待生活。以前每當我心急,就會出動緊急方案,務求以最有效率的方法達到合理的成績,根本就是將貨就價、得過且過。所以畢業了幾年,莫說取得別人的認同,也沒有幹過甚麼東西滿足自己。現在重質不重量,日子過得挺開心。

也許我是個比較抽離的人,加上現在生活比較簡單,所以情緒甚是平穩。我間中會憂心香港的父母,但總會跟自己說好好利用這幾年裝備自己的學問,之後才再擔起家庭責任。我應該多打電話回家才是。

讓我常常憂心的,反而是香港和中國的社會問題,每每讓我憤憤不平、卻又愛莫能助。我覺得自己距離家鄉很遠,眼白白看著重要的東西離我而去,無力感和失敗感很重。但看到香港和內地有很多人為社會奮鬥,特别是同代人和更年輕的一代,我感到很安慰,也會以此勉勵自己。

二零一零年,祝大家身體健康。

12/25/2009

Raymond Briggs《Ethel & Ernest》

Raymond Briggs,英國漫畫家,他最出名的是1978年出版的《The snowman》,在1982年製作成動畫。每年聖誕節BBC都會播一次。



在圖書隨意借了一棟書,其中一本就是他在1998年畫的《Ethel & Ernest》。此書記述他的一對平凡父母,Ethel Briggs和Ernest Briggs,以及他們的一段平凡愛情:由1920尾相識到結婚、生兒、打仗、退休、直到1971年雙雙去世。這本書不是很厚,以十年為一章。每一章以某些日常生活片段,交待那十年間家庭和社會變遷。因此這本書是「父母傳記」,也是一個圖解英國近代史。



驟眼看上去故事結構很簡單,適合大人小孩閱讀。但細心看,「記述父母一生」這個任務一點不易。就算不像董啟章《天公開物》那樣一邊紀錄家族史,一邊加入文學幻想,資料搜集和篩選材料都是難題。

《Ethel & Ernest》劇情集中在家庭的重大事件,然後在對白和周圍環境加入當代的元素。例如我們可以從父母的對話當中,得知英國工人運動、保守黨和工黨輪流執政、戴卓爾出道等等政治事件。歷史巧妙地融入到父母的性格和政治理念:工人階級的父親,支持激進和講求平等的工黨;傭人出身的母親,言行舉止多少受貴族感染,支持紳士丘吉爾和保守黨。

作者畫風細膩,色彩豐富,把人物、衣著、傢具、城市和鄉村都仔細畫出來。從傢具的佈置,我們看到科技不斷改變生活水平。一開始所有的家私都是木器和鐵器,後來現代工業產品逐步進入家庭:電視、電話、雪櫃、hi-fi、汽車。故事亦交待了人們對科技的態度,五十年代父母雖已步入中年,家中新添置電器多少讓他們感受到科技的正面力量。但到了六十年代之後,他們已經不能完全緊貼潮流。兒子的嬉皮士造型、醫學新發現(他們的媳婦患了精神分裂)、英國貨幣改革,這些他們都不能好好理解和適應。他們跟新時代之間的差距,標誌著他們一代人退出社會舞台。幸好他們能夠自得其樂,繼續看報、編衣服、養貓、聽收音機,以悠閒的步伐面對變遷。

最後一頁,一棵樹掛著一塊牌,紀念他逝去的父母。那棵樹是作者小時候種的,連同家裡其他飽歷風霜的傢具,陪作者、夫婦和讀者度過數十年,反覆吸收和滲出那份人情味。

***

有時候我也想寫關於父母的故事。我覺得撰寫「父母傳記」是一個充滿「愛」和「恨」的舉動。「愛」是為了紀錄、保留、承傳舊日的人文思想、社會風俗、歷史……漫畫在這方面可以有很大的發揮,得別是表現一些抽象的情感、不確定的記憶。

我的「恨」是很毒的。我想表達我對「父母」的嫉妒,嫉妒他們當年純樸、充滿人情味的生活。我知道「當年」並不那麼豐盛,每一代都有他們的煩惱。我知道我在想像的過程中,美化了他們的五六七十年代,正如我在回憶中美化了我的八十年代。我藉著寫父母的故事去為我的人生報復。由他們的童年開始,挑出一切埋在地底的社會趨勢。我是他們故事的唯一主角和主題,一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無非為了解釋我今日的存在和失敗。

政府當年推出一系列宣傳公德活動,將市民由野蠻過客調教成模範市民。我媽媽亦由工廠妹,自我幻想成為有教養的淑女:不講粗口、出街不穿拖鞋、要多讀課外書……如果說她將自己的幸福交托給爸爸,不如說她將自己交給了社會和政府,安安樂樂做個順民。我知道今天她對社會仍然很滿意,我亦無從在她口裡討回公道。所以如果她的故事由我來寫,我的憤怒可能會使我毫不留情的在他們的年代加入我的批判……

我覺得Raymond Briggs的《Ethel & Ernest》寫得很純真,也沒有加入很多個人注腳。也許是因為他在80年和82年分別創作了《Gentlemen Jim》和《When the wind blows》,以他父母為藍本,表達了他的政治見解。因此《Ethel & Ernest》是一份獻給父母的禮物。

Frédéric Bézian 《L'Archipels》


Frédéric Bézian,1960年在比利時出生,1982年出版第一本漫畫《'L'Étrange Nuit de Monsieur Korb》(《Korb先生的奇怪一夜》)。

剛看了1997年出版的《L'Archipels》。(我還不知怎翻譯書名,因為Archipels有數個意思)

兩個男人,二人的身形和性格剛好相反。一個長得高瘦,脾氣暴躁欠耐性;另一個長得矮胖,一邊悠閒地讀Proust一邊寫作,沈默內斂。二人在一個電話亭旁等 候一個女人的來電,讀者無從知道她是誰、為甚麼要等她的電話。故事也沒有交代這兩人的背景,他們本來也不認識,甚至他們連對方的名字也不懂。我們只能憑那 高個子以轉售別人在電話亭留下的電話卡維生,以及他情緒暴躁時會使用暴力,猜想他屬於社會邊緣的一群。

謊謬的是這個電話遲遲未來,兩人卻無了期的等。在漫長的等待,他們得跟另一個陌生人朝夕相處,二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引起不少磨察。對方又成了自己的鏡子,反映 出自己的對立面。作者在封底表明這個故事的靈感來自Samuel Beckett的《等待果陀》。那個久久未來的電話,就是他們的果陀,有篇文章說是他們的救贖。

故事最後突然粗暴地完結:高個子倒在胖子的懷中死去。原來他剛被人偷了電話卡兼打至重傷。留下胖子一人面對這個空虛。他以精警的自嘲去結束故事:「别死掉! 我會替你找到一張電話卡,在你……(本來想說「在你復原的時候」,但發覺高佬已斷了氣)……不在的時候(非常無奈)……它剩下一個單位……(指電話卡裡面 的可用的通話時間,胖子常常取笑高佬找回來的電話卡沒有任何剩餘通話時間。同時指現在二個人只剩下一個)

***

Bézian的個人風格甚是強烈。故事大黑大白的處理,營造光影對比的黑夜世界。作者擅於處理黑色的題材,黑白佈置功不可沒。筆法大至可分為三種:幼線處理輪廓和毛髮 等質感,衣服和影子用尖葉型的黑色塊,背景和黑夜就一片黑色。這些不同的筆法可細緻描繪局部、同時又維持整體統一。他的畫風亦很裝飾性,而人物造型「表現 主意」那般怪誕,但無礙準確交代人物情緒和感情。



網上似乎沒有太多作者的資料。我希望可以讀他其他作品,了解題材和畫風之餘,看看作者有沒有留下甚麼文字。我特別想看《Les Garde-Fous》,因為我找到關於它的一篇訪問(法語):
http://www.evene.fr/livres/actualite/interview-frederic-bezian-garde-fous-donjon-966.php


介紹作者的網頁(英語)
http://lambiek.net/artists/b/bezian.htm

介紹作品的網頁(法語)
http://www.bulledair.com/index.php?rubrique=auteur&auteur=B%E9zian+Fr%E9d%E9ric

12/08/2009

書到用時好好用,話到用時方恨……

「行為學習」:以奬勵或懲罰的方式,使學生「做或者停止做」某個行為,例如「測驗一百分送糖果」、「遲到罰企」。多次重複整個過程,讓學生「建立或戒除」某個習慣。成功的「行為學習」,應該在停止奬勵或懲罰之後,該學生仍然繼續行為良好。若在停止奬勵或懲罰之後,該學生行為打回原形,那只算是「行為管理」而非「行為學習」。「行為管理」有如違例泊車抄牌,哪裡抄得嚴就哪裡少違規,反之亦然,且無日無之。

「動機學習」:以說明動機、分析利弊為教學手段,讓學生明白「做好一件事」本身的重要性,藉以鼓勵學生自動自覺、先苦後甜、計劃長遠。

***

今天考DELF口試。

我本來挺緊張的,誰知收到這樣的試題:「有學校用獎品鼓勵學生交齊功課、遵守紀律。但亦有教師不以為然,認為應以「做對一件事」所得的滿足感鼓勵學生進步。」噢,多麼似曾相識的題目,我腦中即時想起「行為教育」、「正增強」、「動機教育」等等教育心理學的詞彙,正是我曾經學習過的功課題目,當堂「坐定粒六」(嘴角可能還有一絲奸笑)。在三十分鐘的預備時間之內,洋洋灑灑寫下「高見」,盡量把所有關鍵詞語寫出來。預備時間過去,考官進來帶我到另一個房間。我們在走廊上還寒暄幾句,心情更見輕鬆。

誰知口試一開始,遣詞造句生硬到不得了,更不用說要表達學術性字眼。例如我想說「以奬品誘使學生做出目標行為」的時候張口結舌,不懂怎樣翻譯「目標」和「行為」。我又覺得「目標行為」本身太學術性,一般口頭交流應用更淺白的字替代。那麼我嘗試用簡單的方式說同一句話:「給那個學生一些奬品,叫他做正確的事」,可是這句話說到盡頭又再碰釘,不懂怎樣表達「事」……法文的「事」跟英文和中文的「事」,可真不是「同一回事」!

考官「辛苦」的表情越趨頻繁,就像聽到初學者拉小提琴一樣,我知道考試成績好極有限。

之後問嘉露考得好不好,她說考官稱讚她說得不錯!其實我跟她在口語方面的練習量差不多,她甚至不喜歡跟我練習口語,說我會「污染」她的法文。為甚麼我們的會話能力會有這天淵之別?老師曾對我說,我的語言學習模式屬於「思考型」,跟嘉露的「模仿型」剛剛相反。這不是男孩女孩的問題,只是我比較喜歡把事物理論化罷了,兩類型也沒有所謂好壞、而且可以並行不悖。不過我想,學習外語跟學習母語一樣,一開始以「牙牙學語」的方式模仿另一個說話流利的人,可能容易習得語感和韻律。

我們在嬰孩時代就是從模仿中學說話、學畫畫,學寫字。我努力思索:我的「模仿力」到底跑到哪裡去了?我想,從小學到中學,當同學「生鬼地」模仿老師和别的同學的小動作、口頭蟬的時候,我雖然在一旁笑著和應,但自己就不會這樣做。可能我總覺得有點不道德吧(雖然喜劇本來就是模仿大人物的小動作,讓觀眾取笑一番,宣泄社會壓力),因此我錯過了這一個長年累月的訓練 。我甚至認為我記憶力差和對人不夠細心,也是跟模仿有相輔相成的關係,因為「觀察」同時是「模仿」和「記憶」的先決。我大膽斷言,一個人如常常模仿別人小動作、說人是非、提起別人N年前「瘀事」還可以繪影繪聲,那人的觀察力一定差不到哪裡。

***

我忽然覺得今天的考試題目--「行為學習」和「動機學習」,與我的口齒不靈、反應遲鈍息息相關。也許我小時候太缺乏「行為學習」的訓練。我媽媽總是對我兩兄弟循循善誘,教曉我們「做好事」的價值。我們做錯事的時候,她總是「先禮後兵」,多次警告無效才用衣架侍候(衣架在兵器譜排名十大以外)。她也甚少以玩具作為交易和談判的手段。所以比較聽話的我,完全由「動機學習」訓練而成,做每一件事都符合父母所定義的「善」。

弟弟比較反叛,「曉以大義」無效,「威逼利誘」萬靈。最神奇的一次,我們叫爸爸買任天堂紅白機,他隨口提出條件說我們考試第一就買。之後的考試,弟弟就立即考個第一回來。我想他在人際關係和利害判斷方面,反應會快很多。說到底,近在眼前的TicTac糖,比遠遙的Häagen-Dazs雪糕可能更真實、卻又更易融化,所謂「口快有口慢冇」就係咁解。

12/06/2009

和Helene Berr有個約會



巴黎有個SHOAH紀念館,紀錄和展覽二戰時猶太人的悲慘遭遇。「Shoah」在希伯來文有「浩劫」之意,現指「猶太人大屠殺」,即Holocaust。近來該中心舉辦了一個展覽,紀念一位法國猶太年輕女子,名叫Helene Berr。她在二戰時被德軍從巴黎抓走,最後死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生命止於二十四歲。由於她有寫日記的習慣,她的文字成為了二戰的重要見證。當我初次讀到這些資 料,我心中立即出現了「Anne Frank」的名字,而法國人也稱她為「法國安妮法蘭克」。

這個稱呼可能對她有點不敬和不公平,也許Anne和她不是可以拿來比較的「題目」。我希望可以認識她、了解她,讓她在我心佔一個獨特的地位。甚至,我希望可以為她狂熱一番。

回想起中三時我認識Anne的過程……先是讀了她的日記,然後開始寫自己的日記。在我的日記裡,我以她為書寫的對象,視她為知己。我旅行時順道收藏她日記的各種文字版本:兩本英語、一本法語、一本韓語,以及一本韓語的插圖版。我以她為繪畫對象,畫了好幾幅她在密室裡,從窗簾罅隙窺看月光的畫像。

看,我已經拿Anne跟Helene來比較了。

放下了Anne那麼多年,多多少少的事件和意義,都被壓縮到「往日舊情」的文件夾中。來法國之際,我把這些封塵已久的文件夾粗暴的放到「家中抽屜」這個內置硬碟裡,只帶著零星的「捷徑」在巴黎旁身。可是如今這些檔案已經無從開啟,不是因為香港的MS Windows跟巴黎的Mac OX不相容,而是我已違失那些檔案的解壓密碼--所謂「少年情懷」--可能在甚麼時候被視為一種「不想長大情結」病毒而遭刪除了。

以今日的眼光看待當年的我,寫日記給Anne就像強迫一個陌生人聽我自言自語。但我還不至完全無視她猶太人身分和二戰背景。她的日記讓我開始留意二戰、德國、歐洲的事情。之後我在深圳書城,花了十元八塊買了一本簡體字的《希特拉和他的志願行刑者》。書名聽上去似乎會把希特拉和其他德國人對猶太人的仇恨解釋得清清楚楚。可是該書偏向講解軍事部署、提供數字,未有讓我了解「仇恨」的因由。

星期五在圖書館找Helene的日記,來到放置二戰名人傳記的「專櫃」,可惜伊人已經給别人手快一步邀走了,留下一櫃的戰爭紀錄。望著這幢黑暗的大廈,一格格用法文寫上「猶太」的窗戶,突然向我投以無數嚴肅的眼光。他們像告誡我不要隨便把Helene當作第二個Anne,不要為我那自由而無作為的生命而濫情,請尊重Helene、她身旁所有被殘酷命運主宰過的生命、以及那道無論昨今都一樣嚴肅的人道議題。

BNO問題

關於歐盟通過《里斯本條約》後,持BNO港人的身分問題,我不是十分清楚。有些博客轉述某些BNO持有人,獲得跟歐洲居民一樣的待遇,謂之「人肉測試」。事例證明有些國家海關把BNO持有者安排到「歐洲居民」的隊伍,無需在護照上蓋印;也有人成功用BNO取得德國國籍。歐盟成員國似乎未有一致的安排,視乎個別國家對BNO的理解。有說著重人權的歐陸國家,會以自己(較高的)標準去承認BNO的居歐權,儘管英國對BNO的態度含糊。

法國領事館香港網站,明文規定持特區護照和BNO人士,除短期旅遊外,都要在入境前辦理學生和工作居留。而暫時未有人(至少我未聽過)在通過法國海關時,被安排到歐洲居民的隊伍。也未聽過有人成功在法國以BNO申請法國國籍。下次有朋友來法國,我希望他們拿著BNO過關,「人肉測試」一下法國海關的立場。

但是「人肉測試」在法國未必可行。法國政府前線員工權力很大,但偏偏對部門政策和服務條款不甚熟識,就算高層有指示,他們也常加入自己的判斷。好運遇上好的執法人員,他們會給你比條款更好的待遇。但運氣非必然,循正式的途徑辦事,往往麻煩手續和意外一大堆,排長龍、被無禮對待也是家常便飯。(個人本來覺得法國人甚少走後門,但前陣子聽過中國留學生集體向大學買證書東窗事發,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有朋友跟我說她的同學在德國讀書,見識到德國人辦事有效率、明確、透明、仔細……我們都慨歎法國人怎麼那麼糟糕……

國家政策方面,法國右派近來提出「法國人身分」的議題,引來軒然大波。我得慢慢去理解它的內容和歷史脈絡。若指望法國自動自覺將BNO持有人視為歐洲居民,不如爭取英國給予BNO正名,白紙黑字的寫清楚,法國才會「按章辦事」。

11/24/2009

久別的考試季節

十二月上旬我將會挑戰另一法語公開試,DELF-B2。

雖然上次我在TEF已經獲得B2評級,但我只考了閱讀理解和聆聽兩卷,沒有做作文和口試,未有評估我的法語表達能力。最重要的是大學只認可DELF而非TEF。

TEF跟DELF的考試模式很不同。TEF跟英語的Tofel差不多,不同程度的考生都做同一份考卷,題目由淺到深,獲取的分數鑒定語文能力的程度。TEF的證書只有兩年期限,之後就要重考。

DELF-B2顧名思義為B2程度的考生度身訂造,題目的難度圍繞著B2程度,不會太淺也不會太深。DELF有四份卷:閱讀理解、聆聽、作文、口試,各佔二十五分。只要拿到五十分就合格,取得文憑。每一考卷至少要拿到五分。DELF是一個文憑,終生受用。

如果我能夠通過DELF-B2,那麼我就可以括免另一個大學試TCP-DAP。相反如果這次DELF未能通過,那麼要求比較低的TCP-DAP就是我的救生網。

上次考TEF,讀寫能力跟聽講能力的懸殊表現,讓我悲喜交集。今次DELF得挑戰「聽講」樽頸。策略上,聽講一定要取得至少五分,然後剩下的分數由讀寫去補足。實際上,兩者都不容易啊!

考試臨近,老師為我們講解考試模式、解題和答題方法。部分同學雖然講得流利,但似乎不太適應此等考試,講話不著邊際。相反經過香港多年的考試木人行,我們可能是世界上最能揣摩考題的族群,Syllabus是我們的骨、marking scheme是我們的肉。所以這些堂對我來說非常沈悶,也無助於法語的改進。

現在得盡量聽法語電台廣播,同時間熟練一些連接詞(雖然如此可是不過……)和一些常用的表達方法(聽說、一般來說、整體來說……)。這種「臨急抱佛腳」的溫習,讓我想起中學會考經典對白:「Yes, I agree.」現在我也得來一句:「Oui, je suis d'accord avec vous.」

11/10/2009

la chute du mur Berlin 柏林圍牆的倒下

二十年前今日晚上,東德政府召開記者會,宣佈撤銷邊境限制。兩天之內,柏林圍牆被兩德人民推倒。

二十年後今日,巴黎康和廣場舉行了一場歷時二十五分鐘的音樂會,讓公眾紀念柏林圍牆倒下。

為甚麼是音樂會?因為圍牆倒下當天,蘇聯小提琴家Mstislav Rostropovitch在牆下,找來一張簡單的椅子,坐下來,氣定神閒的作即興演奏。透過電視,這一段振奮人心的畫面傳到世界各地,為「拆牆」的剛烈添上無限柔情。



這晚在巴黎的康和廣場。一幅巨大的投射銀幕,豎立在廣場跟Madelaine教堂之間的大道,與兩旁的建築物形成一幅巨牆。二十條射向天空的光柱代表圍牆倒下二十年。
配合著音樂,這幅巨場一幕幕的訴說戰後以來柏林走過的路:「在圍牆豎起前,東西德邊界已經使到居民生活非常艱苦。圍牆豎起後,東德人只得兩個選能擇:忍受獨裁統治、或者賭一賭命嘗試越過這道防守深嚴的牆。然而政府越壓迫、人民越渴望自由。加上西方其他國家的協助,以及鄰近共產主義政權相繼倒台,這道牆最終還是倒下了。兩德的人民重聚,德國昂首闊步展開新的一頁。而圍牆倒下形成一股骨牌效應,解放其他鐵幕國家。時至今日,人道精神一直推動歐洲的發展和融合。」 

今年是法國第一次公開紀念柏林圍牆的倒下,見證法德關係。湊巧的是兩天之後,即是十一月十一日,為法國的「第一此世界大戰停戰紀念日」。對我來說記念「停戰」本身相當爭議的,雖然「和平」無論如何可喜可賀,但一戰之後法國對德國的報復性懲罰,直接間接導致二戰,有何值得慶祝?

10/25/2009

從Corneille看到父親母親握著手

課堂上。老師讓我們拿著Pierre Corneille的《Horace》,練習法語的說話節奏。我們詢問老師為何挑《Horace》,畢竟這是十七世紀的作品,挺多古舊艱深的文法。老師 說,班上同學大部分來自東歐和亞洲。一方面,法文的音調沒有東歐語言那麼抑揚頓挫,另一方面,法文的節奏卻比亞洲的語言連貫得多。Corneille的文 章每一行固定地有十二個音節,所以他的作品可以幫助我們練習“穩定而連續的法語”。她事先聲名這個練習主要是為訓練口語朗讀,所以不會花太多時間解釋文學 的本身。所以大部分的資料我是回家後自己找來的。

***

Horace的故事,之前我也略有所聞。我們得向前回溯二千六百年,回到古希臘時代,公元前667年。當時羅馬跟二十公里外另一城邦阿爾巴(Albe-la-Longue)發生戰爭。為解決這個衝突,代表羅馬的Horace家族跟代表阿爾巴的Curiace家族達成協議,雙方各派出家族三位成員決鬥。在比武場上,兩位Horace很快被三位Curiace殺死了,然而他們也負了傷。剩下來的那位Horace雖然絲毫無損,但以一敵三難度甚高。機智的他假裝逃走,把三個追上來的Curiace拉開距離,然後逐一解決,成了羅馬的英雄。(這個故事甚有孫子兵法的軍事戰略示範作用)

這 個故事有段插曲:在這場衝突發生之前,羅馬跟阿爾巴兩個城邦的往來相當頻繁,Horace和Curiace兩個家族也互相通婚。當Horace取得勝利、 受到羅馬市民夾道歡迎之際,其妹Camille帶著淚水嚷著她死去的未婚夫-其中一個Curiace。Horace覺得妹妹有辱羅馬的名聲、破壞大家歡愉 的氣氛,便把她殺了。

當年沒有照相機,文字也不普及。一段發生了的事,得耐心等待一個有能力為它下定論的人,才得以流傳萬世。 《Horace》這段光榮又殘暴的歷史,等了好幾百年,然後遇上古羅馬歷史學家Tite-Live(公元前59至17)。Wiki說這位歷史學家治學並不 嚴謹,而且為討好羅馬君主,選擇性地把羅馬殘暴的一面隱去。因此他並沒有評擊Horace殺妹這段暴行,著重表現Horace為羅馬帶來勝利和榮耀。從此 以後,《Horace》成為了歐洲人的茶餘飯後的甜品。

時間遊走一個半千禧,《Horace》落到法國古典劇作家Pierre Corneille手上。1640年,Corneille將主角的位置交給了Horace的妹妹Camille,細膩描寫她在“愛人”和“國家”中二擇其 一的兩難。Corneille也是一個愛國主義者,為當時路易十四所創造的強大法國而驕傲,同時又為可能走下坡的法國而勞心。為了呼籲大家對國家的投 入,Camille和Horace難途宿命,哥哥再次殺掉妹妹,捍衛距離羅馬千里之外的法國利益。

***

回到課堂上,第一章,第一節。我們在羅馬Horace家的客廳(三一律底下,客廳是這個故事唯一的舞台)。Julie(羅馬貴婦,Camille和Sabine的知己)和Sabine(已嫁給Horace的Curiace)兩人談到家族間的衝突,憂心不已。

我們扮演著Sabine,機械地每三個音節一組,讀出她身為阿爾巴人,對羅馬光輝未來的肯定:

我知道-你的國家(即羅馬)-正在-創建
沒有戰爭-不能-鞏固-發展
我知道-你發奮有為-鵬程-萬里
會衝出-拉丁民族-所向-無敵
神-答應你-建立-世界帝國
展-鴻圖-只有-依靠干戈

老師帶著微笑插進她個人的旁白:1640年的Corneille,當然知道羅馬不僅會戰勝阿爾巴。他還知道羅馬會橫掃整個歐洲。因此筆下的Sabine,才能夠說出這樣視野甚廣的預言。

老師的說話立即勾起我的幻想。剛剛在Horace與Corneille之間轉動的時間滾輪,卑微節制的稍稍移動了三十年,回到我還沒出生的時候。

我看到一個特寫鏡頭,一隻手牽著另一隻手,皮膚的輪廓被正面照進來的陽光蠶食。鏡頭慢慢拉開一點,手牽手的是我父母,他跟她背對鏡頭,站在一個山坡上,望著遠方、以及那一片未知的未來。秉承紀錄片一貫的公式:菲林微粒在草叢飛舞、吃飽的顏色突然吐出一剎霞光、時鬆時緊的對焦帶出難以判斷的模糊身影。鏡頭就只有這麼一點點,畢竟我還是在上課,嘴巴勉強做著Sabine的口形。

我不曉得父母當時對未來有甚麼憧憬,一個小康的家庭?一個聰明又快樂 的兒子?而我作為這段紀錄片的作者,像Corneille把已知的事實裝扮成Sabine的預言一樣,我敢直接回答這對年輕男女:林先生陳小姐,很不幸, 你們所憧憬的並不會實現。在我的指導之下,他們這個手拉手的鏡頭繼續發展。我把《Terminator》世界毀滅那部份的片段草率的剪進去。對,他們萬萬 想不到灑在身上的並不是陽光,而是核爆的輻射。我明白這實在太誇張,核爆只是在我倉卒之間順手拿來的一個比喻,去形容這三十年來實際發生在他們跟我身上的事情、這些結果跟他們當初憧憬之間的差距、以及這個差距所釋出的巨大能量。

難得生活上突然而來的感性,結果花了一整天的理性去書寫。

10/18/2009

9/14/2009

新學期的願望

在巴黎生活了一年,是時候來個檢討,以及定下下一年的目標。




---檢討去年---

--經濟--

初來報到人生路不熟,租房子去了一筆,學費又一大筆,偶爾跟朋友飲飲食食又去了一筆。問朋友借來的錢,不到一個學期就見底,然後得不知廉恥的問朋友再借。下學期跟嘉露搬出來一齊住,申請房屋補生活助,共同攤分大小雜費,加上已經掌握到巴黎最廉價的購物方式,開支大大減少。但是坐食山會崩,到了暑假又剩下一千多歐元。那就走前輩的路,找工作吧。男生的工作機會沒有女生的一半,加上在巴黎覓食的中國留學生實在不少,找了一個月也未有結果。傳說中的外省田園工作, 工作長度半個月起一個月止,很難賺到一筆可觀的收入,再扣掉車費和宿費,根本不夠支撐來年的生活。幸運地最後都找到了一份收入合理的餐館工作,而且可以工作到自己覺得夠用才停止。

很多人覺得這分工作浪費了美術的才能和欠缺意義,也向我建議了其他的生財之道。我感謝大家的關心,可是我很抱歉眼前的財困逼使我要在兩個月內找三千歐學費。在年齡越來越近三十這個數字的時候,看著一天又一天的過去,有如看著銀紙的燃燒。想起當年(五年前)能夠在整個暑 假待在城門河上,實在無悔青春。

--法文--

雖然在香港學過兩年法文,然而已經放下了一段時間,加上本來沒有口語和聆聽的訓練,初到法國,根本不能跟同班的同學和老師溝通。經過一個月的暑期密集課程,掌握了法語的基本文法,來得及在第一個學期考進中一班(國際語言水平分級:初一>初二>中一>中二>高一>高二)。雖然我為自己度身訂造一個包含文法、口語、發音、寫作的課程,但到了學期尾,我的文法一枝獨秀的跑在最前。又或者說我投放多數時間在閱讀和文法練習,加上沒有跟法國人交流,口語和聆聽能力很難提升,詞彙和日常用語也很貧乏。

下學期我變本加厲,只選文法和寫作班。因為我覺得口語班的效率很小,也想到將來只要交到講法語的朋友,口語自會進步。我亦另外選了一個藝術史導覽課程,惡補了不少基本的藝術知識。學期尾的考試成績超乎我想像,聆聽和詞彙幾乎沒有進步,停留在初二,但閱讀理解就到了高一 -->貫徹我一路以來讀死書的風格。

--漫畫--

來到巴黎當然要留意這裡的漫畫。公共圖書館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斷斷續續的讀,都得到了不少的啓發。可是又疏於把看過的東西用文字紀錄下來,到頭來好像沒有甚麼實質的收穫。

畫自己的漫畫,開始也是扭扭捏捏的東畫一點西畫一點。試用電腦畫、又試在拾回來的木板上畫acrylic,只看到自己的幼稚。一月尾參觀了安古蘭的漫畫展,看到歐洲漫畫的深度和廣度,看到別人在想像世界中奔跑,我得到了很大的鼓舞:先畫了出來再算啦!下學期開始尋找自己喜歡的畫畫方法和條件,暫時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到了暑假提起精神,把之前想好的故事畫出來。現在還差一點,就完成了九個故事中的三個。

認真講,我不覺得那些故事有甚麼特別的過人之處、對社會有甚麼貢獻。可是它們是我的往昔、是我對香港的不滿、是我出走法國的原因。我得先把它們畫出來,才可以走下一步。劇情可以改的都改(可是如今的我不及過去的我那麼敏感了),畫風邊畫邊探索。


---來年目標---

--經濟--
實在要想想如何跳出現在的打工模式,那跟法文和漫畫的進步應該相輔相成。我當真希望能夠將生活、工作、興趣拉在一起。

--法文--
加強閱讀的能力:看報 、看自己喜愛的小說
加強寫作能力:沒有甚麼計劃,反正學校會有很多功課。但閱讀時應仔細記著詞語的用法。
加強聆聽能力:每天要看電視節目
加強口語:在日常生活,特別是在學校裡多主動跟別人討論。

--漫畫--
要努力閱讀漫畫,努力做筆記。

繼續完成現在的故事。通過處理舊有的題材,了解自己的敘事和畫圖能力。

我沒有要求自己創作新故事,反而我想提高自己對事、對人、對自身的敏感度和反省。這真是個人生的大挑戰,因為在現實生活裡有很多實際的問題要解決,那個抽離、講求效率的我必然常常主宰我的思考。

--總結--
其實“三十歲”的即將來臨於我來講還不是很大的壓力,因為我本來就覺得自己年紀不小了。比較大的壓力其實來自漸老的父母。雖然他們從來沒有說過我一句,但看著他們現在還得半退休地工作、身體開始出現了一些麻煩,我知道我不能長久地自私下去。

一年,算是在巴黎站穩住腳,脫離了香港的經濟支持,和撇下了女友(實在對不住她多年的愛意)。下一步,得主動建構自己的學習框架、靈性的生活、創作習慣。這是一個人生的問題,唯勤是岸。今天有幸能夠有機會跟這個問題繼續搏鬥,多謝所有人的支持和厚愛。

7/16/2009

找到工作了,暫時可以繼續上路。

剛找到暑期工作,在一間中餐館收銀和點數,暫時可以繼續上路!

到底年紀不少了,暑假不應再是我的福利吧!?屈指一算,我真正没有放暑假的 日子,只有剛在WWT做了一年的時候。但是那個夏天我還是請假去了上海。其實我一向跟暑期工無緣,中四那年暑假跑到淘大商場的肯德基應徵店務員,那個經理 跟 我說暫時沒有空缺。我想這沒道理,沒有空缺也應多培養新人去做後備嘛!肯德基有那麼多的分店,總有一間有空缺吧!所以我覺得那個經理根本是不想請我。我的 自尊多多少少受了打擊!從此暑假只參加課外活動,或者學點甚麼自娛和充實自己。偶爾從朋友的轉介得了一些短期的幹活,例如電腦輸入、跑車玩具展示、派傳 單。那些工作的薪酬比快餐店多一倍,我又自我安慰的說,是上天不讓我做少錢的工作喇!

這個學期在六月就完結,在沒有任何特別的儀式之中,老師和同學就這樣分開了。離別的情緒還未高漲,反而得為銀行存款發愁。搬進了更便宜的新居、以單車代步,生活支出低到無可再低。可是要應付來年的生活費和學費,一定得工作。

最理想的工作應該是跟設計有關的,很多朋友也這樣跟我講,畢竟跟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有關。但我的portfolio偏向動畫,而且手上illustration 的風格不是我最想向人展示的。所以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畫自己計劃已久的漫畫。總之先做了自己想做的東西,讓自己安心安心,減低一點罪咎!再不切切實實的做 漫畫,下一步如何走下去?機會來的時候如何把握?遇到同道中人如何跟他們溝通?

“畫三個故事然後放上網!”這就是我的短期目標。暫時完成了一個故事,當然還有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但在數量上達標更為重要,去衝破自己長年以來“只說不做”的詛咒。

可是還得找工作。餐館業提供最多的工作機會:服務生、水吧、廚子、洗碗、送外賣。可是競爭者也多,在網上留言板貼出來的招聘没到一小時,很多人已經打電話去 約面試;工作的門檻也高,很多餐廳要求熟手,而且很多崗位只請女生。我想如果所有餐廳也不願意培訓新人,那麼這個半工讀的制度就得滅亡喇。不過這反映了市 場現實,很多中國人在法國不知為何可以長期全職工作,他們成了勞動力主要來源。這真是一個大疑問。法例只容許留學生在學年間做半工,而且學校也要求一定的 出值率。而申請來法國工作的人,應該不會在藍領市場出現吧。那麼這一批可以在巴黎長期工作的人,是華僑後代,或者走法律隙,還是有另一個我不了解的群體? 很難想像前輩們在互聯網還沒普及的年代,怎麼樣在巴黎找工作。

在打了很多個電話之後(其實也不是很多,講明不請熟手的的也不好意思打去, 電話費很貴的!),有一些老闆叫我去見工,但名副其實的“見”我一面,然後說等消息。其中一間招洗碗的最奇怪,約我出來真的看兩眼就著我回家等消息。我覺 得很沒意思,至少問我一些問題去了解我的工作背景、能力,或者觀察我的性格也好吧?

現在請我這間餐廳的老闆,給我一個難忘的面試。那天我 去到餐廳,她正在開會,我跟她打個招呼,便在餐廳一角等待,順便觀察店務。可是過了很久她也没走來見我,我便向一位員工打探,才知到她已經走了,忘掉了跟 我的約會。我只好留下我的電話號碼改天再來。離開不夠五分鐘,她打給我說她正在回來。我登上了她停在餐廳門口的私家車。她一步步仔細地問我問題:我來法國 的目的、將來想學甚麼、過去做過甚麼工作。我告訴她我是畫漫畫的,她便叫我畫給她看。我問她想我畫甚麼,她隨便說畫一架車吧。當時我有點緊張,便比較寫實 地畫了一架很普通的車。車畫好了,但還是不安心,我再在路旁畫一個等車的女子。(回家後,我覺得應該放膽的畫一架超現實的車。)她跟我解釋說這份工作需要 一個誠實的人。(看我一眼就應該了解我有多“實”啦~)因為之前那個人不太誠實,所以現在份外留心。當天她也是叫我回去等,我也是“打定輸數”的去繼續找 工作和畫漫畫。怎料半個月之後她再打來叫我再去面談一些工作的細節,我還是不敢肯定免得失落。現在約了切實的日子上班,心才有了安頓。

餘下七天,可以完成一些實質的目標嗎?

7/14/2009

國慶

七月十四日法國國慶。1789年,法國正值大革命。就在今天,憤怒的巴黎人攻陷巴士底城堡。他們把這座監獄夷為平地,石頭都拿去起橋。拆毀這座專作政治囚 禁的王室監獄,象徵著君主專政的結束。從此7月14日被定為法國的國慶日。上年國慶前半個月,發生了Carcassonne事件:在一次公開軍事表演中, 一名士兵誤用實彈傷了十九人。總統解除了陸軍司令的職務,還批評他跟他的隊伍不夠專業。這使到總統和軍方關係甚僵,為上年的國慶添上陰霾。今年,總統跟軍 隊的關係轉好。法國還邀請了印度首相和400名印度軍人參與巡遊-印度士兵在二戰對法國的解放功勞甚高-而且法國是印度第三大的武器供應商。所以在另一個 層面,國慶有如小朋友開生日party,只招待真正的朋友;另外,想搞得成功,還先得討好自己的爸媽。

是日軍方巡遊由凱旋門出發,經過 champs elysee大道,在康和廣場終結。一路上人頭湧湧,我得高舉手中的相機去窺看人牆後的境況。有經驗的人都自備梯子或者椅子,小孩和女士都騎到爸爸和丈夫 的肩頭上。“大型活動安全意識不足!”吃不到葡萄的我這樣想。未幾,九架戰鬥機在上空飛過,帶出紅白藍三色彩煙。那真是很壯觀的。不過隨著煙消雲散,反倒 感到高端科技的遙遠,否則不需要刻意親民。一隊隊的軍隊和軍樂隊經過,引來一片又一片的歡呼。在照片裡我找到總統Sarkozy的身影,我們曾經互相「隔 山打招呼」呢!不過他就是沒有時間跟我交換國情。

繼續待在現場也好像沒有甚麼事發生,便打道回府。回到家在網上看到Sarkozy跟他的 夫人到達康和廣場,跟跳傘兵、其他領袖、市民握手。電視台記者剛剛完成總統簡短而精要的訪問,又跑到圍欄的群眾旁,訪問一個跟總統握過手的太太:「你覺得 看電視轉播好呢?還是在現場好呢?」對於這個樸實的提問,我的感覺挺多。總統的侃侃而談和那個太太的反應,我不是聽得很清楚。我在意的是那個大國記者,剛 才還一本正經的對著一國元首,聽取官方的意見,轉眼面對普羅大眾,問一個如此溫馨體貼的問題。反映了在一個著重「平等」和「分享」的國度,專業與休閒的新 聞文體並行不悖,政治評論和個人感覺可以為鄰。香港的回歸,不知不覺變成了集體抗議的日子,變成了政府民望的探熱針。因為如果政府只管娛樂不管政治,那麼市民得靠自己去管了。

也許,更多的法國人都趁機渡假去了,連電視也懶得看呢。他們有沒有趁著這個日子,去想想那面三色旗的意義呢?







戴高樂銅像


右下角揮手的就是Sarkozy





電視畫面

Sarkozy

7/12/2009

續寫《風中城堡》的劇本

(嘉露:名字好娘呀!)這只是當是憑感覺第一時間紀錄下來的暫名喇!

這個故事本來只是一些獨白。我一開始著手去把它編成劇本的時候,覺得單純替獨白配上畫面,感覺像把道理硬塞給讀者,而畫面淪為旁白的附屬品。

動了一點腦筋,現在發展成三個層面。

第 一層面就是文字,將獨白化成電視節目《城市追擊》的八卦旁述,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在這個層面,我盡量把那個A的失敗之謎清楚地說明,但還沒處理得很 好。我用“建築”去比喻一個人在世上的成就。但是我放棄了說明“記憶”的個人問題。我應該說明這一點的!還有,我又繼續玩一些食字,例如地基、市民舉報。 我在想這跟第二和三層會否有衝突、太混亂。

第二層我把節目變成大自然動物片。本來我覺得A的故事在visual方面沒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來來去去只是A的動作和表情。突然間我有了這一個概念。動物片這個格式,給人一種中立、旁觀、理性、科學的感覺。像黃子華棟篤笑的其中一段,模仿鍾景輝的 聲線:“讓我們看看這個仆街怎樣仆街!”那些動物可以超現實的,例如不同地域的生物可以出現在同一地方,像企鵝和袋鼠,甚至恐龍也可。但是有一些動物需要 配合旁白。那麼第一層面可能要盡量模仿動物片?或是可以保留《城市追擊》這種風格?

第三層我為這個節目加進了觀眾,他們是電視機或電腦旁 的人,可以很留心地看電視,也可以開著電視而做其他的事。這些人就是那些可以成功建一些甚麼的人。這一層要呼應第一層的內容,所以得放到最後處理。我希望 可以盡量表現生活化和寫實感,那些人不需要說奇怪的東西,不需要超現實的情節。但是我還要想一想,所謂“可以成功建一些甚麼”,是一種讚賞還是譏諷?也許 不是讚賞也不是譏諷,而是現實,相對於A的失敗。要集中在A的失敗:空想、理想主義、經驗少、抽離現實導致感覺流失、記憶差……

目的地是書或是網?是讀者!

星期五rose和班班來我家跟我們閒聊。我給她們讀我的《人各有誌》、在wowwowtank做的動畫、還有剛剛做好的漫畫《接新娘》。

因 為《接新娘》用廣東話寫的,她們讀的時候,我得給她們翻譯。她們只能明白故事的大概和畫功,未能理解我想表達的主題。看來如果要給香港以外的人看我的漫 畫,我得把它們翻譯成中文、英文甚至法文。班班說如果漫畫沒有太多的文字,那就沒有語言障外。但文字在我的漫畫的地位很重要,雖然嘉露說我寫得不好~

跟 她們討論出版的問題,她們覺得放上網能夠更快的跟讀者接觸,甚是誘惑!我擔心的是我創作很慢,我的網很快會沈入水底。嘉露建議先把零散的作品放上網,累積 一定的經驗和暴光率才接觸出版社。其實“浮沈”不是我應該關注的地方,而事實上,互聯網比出版和主流傳媒強的地方,就是不需要浪費資源去維持的持續的暴光 率。我應該專注作品的質素,同時關注生產力。這並非單指產量,而是我跟社會和其他人的互動。

我得設立一個網站,把漫畫放上去。讀者可以選擇不同的語言。
到時要參考一些版權的問題。但我控制不了網友的下載和轉載吧。
好期待!但至少要多畫兩個短篇吧!
勤有功戲無益呀!

昨晚讀了梁文道在蘋果的專欄,他說很多讀者或者新進作家把自己的作品寄給他。他說他沒有時間看,他建議作者應該把自己的作品給出版社的編輯。所以呢,我的聯絡對象不應該是前輩,而是編輯。我應該自己去理解出版行業,自己去走出一條路。

7/09/2009

不是漫畫評論 - Gipi

我想把我看過的漫畫都做一些簡評,當作一個紀錄。也許别把它當作漫畫評論,因為我希望以自己的關注點出發,未必能涵蓋整個基本的結構。

以 gipi來說,認識他的過程像街市買菜一樣。我在圖書館把書架上的漫畫一本一本的翻,發現A4size的漫畫大多屬於長期連載,畫風當然有很多,但說實話 都是比較主流的漫畫,風格大致分為丁丁或者超人兩類,而且叙事和風格都比較線性和合邏輯。gipi的《Notes pour une histoire de guerre》 B3大小,我發覺大多漫畫跟A4不同的都偏向另類。所以之後都盡量先看size不同的漫畫。

第一次拿起gipi的 時候,立即心生驚喜:法國的松本大洋!?讀的時候有很多生字看不懂,但單看畫面,可以看到他的半寫實、半魔幻的方式。寫實的地方:生活化的人物造型、很多 周圍環境的描述和panorama鏡頭、豐富的人物小動作。魔幻的地方:回憶和想像情節出現超現實的人物。

然後我慢慢查字典去理解故事內容,發覺它敘事方式多變:有男主角的旁白、有人物自然的對話、有從父親的憶述所想像的魔幻世界、有突如其來的緊張事件。

顏色有點鬆、偏淡。不拘泥於局部,整體的感覺很好,有足夠的光暗效果、物件的質感。這一點令我心癢不止。不過當我想到松本大洋的漫畫,很多都是黑白的,色彩不是打動人心的必要條件。

這 就是我對gipi、《Notes pour une histoire de guerre》的片面看法。好像還沒有分析它的主題:戰爭的遠和近。我感到還有一些東西,在我的分析過後,還是難以理論化的,對嗎?就像松本大洋一樣,我 感受到了它的精彩,但還沒有能力說得明明白白。不過暫時不用想得太遠,先分析那些我能夠感受和應用的地方吧!

速度重要嗎?

我對於自己畫畫的速度滿有信心,雖然現在不是畫得非常好,而且沒有試過用顏色。

但是我對於構思故事的速度就非常悲觀。一來我現在好像沒有原創的能力,現在畫的故事都是在幾年前已經想好的。二來我想故事很慢,就像構思一部電影一樣。

為甚麼我會突然提起速度的問題?因為我看到很多人都有很強的生產力。我害怕的不單是維生的問題,還有回應社會的互動性。如果我對2003年的想法,在2010年才面世,那好像太落後於形勢。這其實反映了我對於社會的熱切關注,祈求可以做一點改變社會的事。但難聽一點就是英雄心理作祟,很想得到別人的認同。但我心知我的作品並不是那一道菜。還是按自己的步伐。要快的話,就用勤力去補足吧!

6/27/2009

Gay pride 2009

Gay parade源自美國,1971年開始在巴黎舉行,1981年法國總統密特朗更參與其中(當時他正在競逐總統),讓這個活動取得官方的認同。透過巴黎的官方網站,還有街道上的一些官方海報,我們可以得悉活動的資料。這個活動名為“marche des fiertés”,意思是“以自己性取向為榮”的遊行。這個遊行在Montparnasse集合,然後向西走到距離我家最近的Port Royal,再向北走向賽納河,最後到達Bastille巴士底(Bastille前身為皇家監獄,在法國大革命被市民夷為平地,象徵專制獨裁的推翻,那一天被定為法國國慶。)

那天我們在開始前半個小時來到Port Royal,繼續向Montparnasse進發。五條行車線全都改為行人路,越近Montparnasse人就越多。參與者未到達先興奮。有個女人以神奇女俠形象示人:無上裝加一件金色斗篷;有個男人背上了巨大的蝴蝶翅膀。



差不多到達Monparnasse,見前面的人太多,我們便駐足等隊伍走過來。遠處人山人海,傳來大喇叭廣播的聲音和人群的歡呼聲。沒多久他們就浩浩蕩蕩的出發。除了七一遊行之外,我沒有很多遊行的經驗。所以七一對我來講是一個坐標,讓我去跟其他的遊行比較。

濃厚歡樂氣氛
這次活動聲色俱備:一輛又一輛色彩繽紛的開篷貨車,掛上醒目的橫額,車上的人帶頭載歌載舞,尾隨支持者手舞足蹈熱烈和應。這個活動像是“遊行”和“巡遊”的結合。用比較籠統的方法去分,前者為爭取、後者為慶祝。兩者都可以很政治。前者對現實提出不滿、向有關人士提出訴求、引起大眾的關注和支持;後者在表達自己的快樂之餘,軟性地將較小數的自己,以高娛樂的方法,把其他的大多數拉進來。


以大貨車改裝而成的車隊


奇裝異服的樂隊


人山人海的montparnasse

多樣的參與
主辦單位的花車、揚聲器、音樂、以及他們的支持者,為現場打造一片熱鬧的氣氛。也有比較傳統的拉橫額、舉牌、喊口號。此外現場還有無數自發參與的人:愛標奇立異的,可以脫掉上衣以一身肌肉示人、可以隆重地男扮女裝、可以穿滿gothique耳環鼻環;喜歡輕鬆的可以穿一件Tee寫上Free hug、手拿彩虹旗、臂上畫上一道彩虹、或者簡簡單單的手牽手、面露微笑。他們不介意圍觀的人替他們拍照,甚至他們也替自己拍照。一時之間,很難辨誰是參與者誰是旁觀者,誰直誰攣,不再是一個尷尬的問題。




戰狼阿叔




MJ用了兩天復活


搞笑阿伯


背負十字架的女郎



free hugs




不同的訊息和訴求
細看他們的橫額和海報,可以看出每一個團體有自己的目標和工作。例如倡議大眾對小衆的理解和支持、團結同志、對抗愛滋病、支持阿拉伯國家的同志運動、國際特赦組織、同志父母的權益。可見這個運動不單在在法律上爭取平權,還關注大眾的意識形態,而且跨國界去互相支緩。
homoparents 和他/她們的小孩


BB車也出動


obama也被擺上枱


國際特赦組織


兄弟姊妹聯合起來對抗恐同


爭取同志在阿拉伯的權利



保安自發
這次活動,警方一早把大街封起來給行人專用,然後待在Port Royal的轉角位,沒有特意築起人牆。基本上五條行車線的開放使到遊行非常順暢,車隊和遊行人士走中間兩條,其他圍觀的人走餘下的兩條,還有足夠的空間給其他路人使用。每一架車派出自己的工作人員去維持秩序,而圍觀的人也自動讓出空間給經過的車輛。警察、舉辦單位和途人的互相合作,為活動諦造了輕鬆愉快的氣氛。當然警方的輔佐角色和團體的自我管理,可能經過長年累月的磨合和互相協調才有今日的局面,但對民間活動的尊重不可或缺。很多人爬上巴士頂,亦未見驚險的場面,不知道製造商是否知道巴黎人愛隨處爬的習性,特意把巴士站強化了!?法國人對於公共空間的使用權和使用意欲都非常高,愛隨處坐,所以整條街道兩旁都坐滿了人,跟背後咖啡店的顧客一同以逸待勞看奇景。

男扮女裝的交通指揮


巴士頂的圍觀者


那裡平時很多白鴿屎的……


警察在Port Royal十字路口遠遠的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