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010

Baudoin《Piero》

在剛過去的聖誕假期,從圖書館隨意借了一堆漫畫回來。想不到借回來的書不乏驚喜。
Edmond Baudoin著作甚多,但我頭一次看他的作品就剛好碰上了《Piero》,一本集自傳、言志和藝術探索於一身的漫畫。

Edmond Baudoin,1942年在法國尼斯出生。14歲上夜校學畫畫,16歲離開學校從軍,及後子承父業當會計師。直到三十三歲,Baudoin放下會計師工作,開展他的漫畫生涯。

他有一個小他一歲半的弟弟Pierre Baudoin,兄弟倆以Momon和Piero互相暱稱。作者透過《Piero》,回憶他跟弟弟由童年到青少年成長時候的美術旅程。

弟弟小時候患百日咳,兩兄弟沒上幼稚園,造就兩人一段形影不離的童年。他們樂得在附近的樹林玩耍兼寫生,也喜愛天馬行空地幻想故事(八爪魚從馬桶裡頭跑出來)。他們藉著畫畫去觀察事物(從課室觀察窗外不同種類的飛鳥)、從大自然和書本探索知識(包括字典裡頭的裸女)。弟弟的天份比較高,也甚易取得家人和朋友的喜愛。甚至Piero騎電單車出了交通意外,住了很久醫院,也不減他的魅力。作者說:「在這段日子裡他領會到,脆弱也可以是一種強項,給人帶來幸福。」


選擇職業成了兩人的分水嶺,Piero選擇了上藝術學院。但家裡負擔不起兩個兒子一同讀藝術,所以哥哥選擇了當會計師。對他來說,自己畫畫的夢想就由弟弟去實現了。弟弟在美院的表現名列前矛,但當他踏入藝術圈之後,發現圈裡滿是名利與奉承,便毅然放棄了藝術。面對Piero的決定,作者彷彿覺得命運呼喚他接棒,因而踏上創作之路。

***

故事有趣的地方之一,就是作者把握成長時代的關鍵情節,細膩描寫兒童和青少年的質感,同時帶出人生的命題:「隨年月長大,夢想是否不再?」。

故事一開始,兄弟倆在郊外遇到外星飛碟墜落。兩人躲在附近偷看,一個火星人從飛碟走出來,沒有甚麼侵掠行為,只是無奈地坐在一旁沈思。哥哥獨自跟火星人接觸,留下弟弟待在原地,用寫生薄記下所見。哥哥查明來意,原來飛碟失去動力被迫降落地球。飛碟的動力來自「夢想」,所以小朋友用自己的「夢想」替飛碟「加油」,幫助火星朋友繼續他的旅程。火星人離開前把哥哥的記憶抹掉,不過弟弟的寫生薄就記下了飛碟和火星人。作者以這段幻想情節,比喻「作夢」的重要。


小時候兄弟倆同牀睡,有晚他們幻想自己正在地球上空墜落。
其中一人問:「我們將會降落到橄欖樹上嗎?」
另一人提議:「我們何不維持在天空?」
自此兩兄弟就常手拖手飛行,以「童真」作為動力去探索世界。

上到中學,他們仍然作「飛行」夢。
「我們好像降落得越來越快呢。」
「我們是否跟火星人一樣以『夢』作燃料,而長大後就不能再做夢,所以也不能繼續飛?」
「我想一輩子都可以做夢呀!」
他們的身影由小孩變成青年。
「太棒了!我們長大了仍然可以做夢,可以繼續飛了!」

弟弟遇上了交通意外,要留在床上療傷。
在半空,哥哥拖著弟弟的手:「我們繼續享受飛行的樂趣吧!」
弟弟:「好呀,不過不要飛得太快!」

最後弟弟讀完藝術,反而放棄了這條路。
哥哥頓時感到自己一個人浮在半空:「如果Piero放棄了,那麼誰來繼續我們的夢呢?」
作者以「夢」和「飛行」,交待自己與弟弟曾經度過的時光,那段愉快、自由、充滿想像力的旅程。同時言明自己對「創作」的長久渴望。所以當弟弟放棄藝術,哥哥就接力,放棄會計工作投身漫畫界。

***

作者在《Piero》裡分享他藝術探索的過程。小時候家裡有圖片的書不多,報紙是其中之一。作者喜歡把報紙上的圖片抄下來。他近距離觀察圖片時,留意到圖片裡的人和物並非由線條組成,而是由千千萬萬的小黑點組成。他便把自己畫的東西簡化,看看簡化到甚麼程度才難以分辨。有天他看了Giacometti的展覽,發現藝術不單探索我們所看到東西,還會問「看」背後的問題。作者從此便一邊畫畫一邊思考藝術的問題。

自認識松本大洋的作品開始,我就著迷於鬆散的線條。也許鬆散的線條和構圖讓我從故事抽離,去留意畫面的結構。同時間我所喜歡的作品,通常鬆散而不草率,局部描寫細膩、人物造型和表情豐富、寫實與誇張並存。就《Piero》來說,Baudoin也屬於「鬆散派」。他的線條可以很精煉交待輪廓,但同時又以鬆散的線條去打陰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